[典源] 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秦之圍邯鄲,趙使平原君趙勝求救,合從(縱)于楚,約于食客門下有勇力又武備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“使文能取勝,則善矣。仗不能取勝,則歃血于華屋之下,必得定從而還。士不外索,取于食客門下足矣。”得十九人,余無可取者,無以滿二十人。門下有毛遂者,前,自贊于平原君曰:“遂聞君將合從(縱)于楚,約于食客門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?”毛遂曰:“三年于此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夫賢士之處世也,譬若錐子處囊中,其末立見。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稱誦,勝未有所聞,是先生無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遂曰:“臣乃今日請?zhí)幠抑卸J顾煸绲锰幠抑?,乃脫穎而出,非特其末見而已。”平原君將以毛遂偕。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;毛遂比至楚,與十九人論議,十九人皆服。平原君與楚王言合從,言其利害,日出而言之,日中不決。毛遂按劍歷階而上,謂平原君曰:“從(縱)之利害,兩言而決耳。”于是,便按劍迫楚王,說以利害,致楚王立定合縱之約。毛遂謂十九人曰:“公等錄錄(同碌碌),所謂因人成事者也。”平原君亦自以為不善相士,謂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強于百萬之師。勝不敢復(fù)相士。”遂以毛遂為上客。
[典義] “毛遂自薦”謂自我推薦,遂后多用“毛遂自薦”,比喻一個人不經(jīng)過群眾推薦或組織介紹,自己推薦自己,從事某項工作或擔(dān)任某個職務(wù)。
?。鄣鋵崳? 公元前258年,秦國派軍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。趙孝成王要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,去聯(lián)合楚國,推舉楚王做“合縱”盟主,訂立盟約,請各國諸侯出兵,解救趙國。
平原君趙勝,為了完成這一使命,想在幾千門客中挑選二十位文武全才的賢人前往。但他挑來挑去,只挑出十九人,就再也挑不出一個人來。就在這個時候,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,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:“既然還少一人,我算一個怎么樣?”平原君問:“你來這里幾年了?”毛遂回答說:“三年了!”平原君笑了笑說:“有本事的人,不管到了哪里,就好像錐子放在口袋里一樣,其尖鋒一定會露出來的,你在我門下三年了,我怎么沒聽人說起過你呢?可見你沒有多大才干,你不能去,還是留下來吧。”毛遂辯解道:“那今天就把我像錐子一樣放進你的口袋里去吧。原因就是你沒有把我放進你的口袋里,要是放進去,我早就脫穎而出了,何止只露出一點尖鋒呢?”平原君聽了頻頻點頭,覺得毛遂講得有道理,再也沒有講什么,就帶著毛遂等一行二十人奔上了去楚國的路。
一路上,十九個門客,雖不言聲,卻暗自嘲笑毛遂不知自量,自我推薦。而毛遂呢?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,也不吭聲,卻憋著一股勁,暗暗發(fā)誓:“到時候,看咱們誰有能耐?!”
平原君主仆到了楚國,楚王只準平原君一個人上殿議事,其余隨從只能在階下站等。平原君對楚王講述了“合縱”訂盟的利害關(guān)系,從早上談到中午,幾個時辰過去,還沒有結(jié)果。站在臺下的隨從,個個心急火燎,沒有力法。就在這個時候,毛遂按劍踏上臺階,迅步來到楚王面前,大聲對平原君說:“合縱訂盟的事,非利即害,無非利害二字而已,既然如此明白,為何談到現(xiàn)在還議而不決!”楚王對這突如其來的問話先是一怔,而后問平原君:“這是何人?”平原君說:“是我的門客。”楚王聽后大怒,呵斥道:“還不與我退下!我同你主人說話,你來干什么?”毛遂聽后,沒有一絲后退,反而按劍趨步向前,聲色俱厲地說:“大王之所以能這樣呵斥我,不過仗著楚國人多氣盛??扇缃袷街畠?nèi),大王的性命在我手里。況且,我同我主人說話,我主人還沒說什么,你憑什么呵斥我?”楚王聽了毛遂這一席話,也自知理虧,一時無言以對,同時,又怕毛遂真的動起武來,也就軟了下來。這時,毛遂便將合縱訂盟利害關(guān)系進一步作了精辟的分析說:“合縱訂盟,不僅對趙國有利,對弱小諸侯國有利,而且對楚國更有利!”楚王聽了,不由得連連點頭,答應(yīng)訂盟。毛遂抓住時機,立馬要楚王歃血為盟,他手捧銅盤跪著請楚王先歃血,而后請平原君歃血,隨后自己歃血,接著又招呼階下站著的十九個門客也歃血結(jié)盟。就這樣,平原君在楚國勝利地完成了“合縱”結(jié)盟的任務(wù)。平原君喜形于色,其他十九個門客皆面有慚色,深感自己愧對毛遂了。
平原君回到趙國,待毛遂為上賓。一天,他對毛遂說:“我自以為善于識別人才,不料埋沒了你。在考察人才方面,從此我不敢自滿了。先生三寸之舌,勝過百萬雄兵。多虧帶了你去楚國,與楚王簽了‘合縱’之約,才解了國家之難,邯鄲之圍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