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典源] 《戰(zhàn)國策·韓策一》:三晉已破智氏,將分其地。段規(guī)謂韓王曰:“分地必取成皋。”韓王曰:“成皋,石溜之地也,寡人無所用之。”段規(guī)曰:“不然,臣聞一里之厚,而動千里之權(quán)者,地利也。萬人之眾而破三軍者,不意也。王用臣言,則韓必聯(lián)鄭矣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果取成皋。至韓之取鄭也,果從成皋始。
?。鄣淞x] “咸其不意”,原謂段規(guī)勸韓王取成皋,韓王無意取,結(jié)果取了成皋,韓王果從成皋開始取得了鄭地,建立了韓國。后人遂以“成其不意”,比喻不意辦成的事,結(jié)果辦成了,或者說成功了。
?。鄣鋵崳? 公元前448年,晉哀公四年,韓康子與趙襄子、魏桓子聯(lián)合起來一舉消滅了智氏。智氏即智伯。智伯是晉國的權(quán)臣,他擁有晉大夫們所沒有的大片土地。采邑(即食邑)最大,土地最多,就連當(dāng)時的晉侯哀公所占有的土地恐怕也沒他多了。因此,三家滅智之后,決定三分其地,各得其一。這時,韓、趙、魏三家還沒有被周天子封為諸侯,依然是晉國的大夫,但晉侯已形同虛設(shè),實權(quán)已被三家大夫所擁有了。
在三分其地時,韓康子的謀臣段規(guī)對韓王(此當(dāng)時追記之言)說:“要分地,我們必須要成皋(成皋即虎牢關(guān),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(zhèn),形勢險要,為軍事重鎮(zhèn))。”韓王說:“成皋是流水不存的石頭地,土地貧瘠,寡人要它沒有什么用處。”段規(guī)說:“不是這樣,臣下聽說一里大小的地方,能牽動得失千里之地的決定,是因為地勢有利,萬人之眾能大破三軍,是因為它出其不意,大王采用臣下的意見,成皋是鄭國的門戶,要是大王得了成皋。那么韓國就一定能從成皋得鄭國的土地。”韓王聽了說:“你說得好。”故而在分地時,韓國果然取了成皋。遂后,韓國奪取鄭國土地,果然從成皋開始。因而,后人根據(jù)這一歷史事實,說韓王取成皋建立韓國,是成其不意。也就是說,取了一個成皋,將建立起一個國家。